v1-02.jpg v1-03.jpg

當愈來愈多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進入醫療領域,甚至取代醫師的部分工作,醫學教育因應機器人大軍壓境,更須重視醫學倫理與人文素養的培養。畢竟,人工智慧雖有助於提升醫療檢測、判讀效能,但從心出發、透過醫療人員傳遞溫暖的「醫病關係」卻無法被機器取代,甚至才是醫療照護最重要的核心價值。
在醫學界,高雄醫學大學向來以培育多位「台灣醫療貢獻獎得主」獲得美名,在醫學教育中,一向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。在教學創新試辦計畫中,便嘗試突破臨床學習制度創新,向下從大一、大二開始扎根。

習醫的「道」法

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蔡哲嘉副院長指出,「為了讓醫學生體認成為好醫師的專業角色,高醫開設「習醫之道」課程,讓大二醫學生提早到醫院進行體驗學習,以同理心觀察,與病人對話,嘗試揣摩病人情境,更瞭解病人的感受。」

在今年度教學創新試辦計畫,高醫大醫學院以低年級「習醫之道」為基礎,銜接醫學系三四年級(後醫學系一二年級)之「醫學專業素養」課程,參考高醫大姊妺學校醫學院之經驗,規劃開發「縱貫性整合臨床學習」(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inical Learning )。
蔡哲嘉分析,過去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多半強調疾病本身,例如數據和影像判讀,高醫則希望透過這個創新課程,不僅深化臨床核心能力學習,更希望醫學生能深入關懷病患的需求,以彌補過去實習過度重視疾病,而忽略病人身心靈之照護需求。
「因為數據導向的疾病診斷是可藉由AI協助的,但對病人同理心與全人醫療整合性照護是無法被AI取代」蔡哲嘉道。<閱全文>

 

常用連結

Go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