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1-02.jpg v1-03.jpg

【聯合報/記者羅真/即時報導】

S 41500743

第八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下午舉行頒獎典禮,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田英俊是本屆焦點貢獻獎得主。他研發的「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」,大幅降低兒童肱骨骨折治療後的併發症;他參與建置的脊髓肌肉萎縮症跨領域治療團隊,至今成功完成56例手術,病例數高居世界醫療中心之冠,大幅改善病童生活品質,其中有孩子已順利取得博士學位、高考資格且獲頒總統教育獎。

田英俊回顧過去34年執業歷程,說道「小兒骨科雖然不是最熱門的骨科次專科,可是一路走來,這些為生命堅持、奮鬥不懈的孩子,都成為我們很好的學習對象」。

現年62歲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田英俊曾在偏鄉梨山擔任軍醫,某日在風雨交加下接生一個胎位不正的孩子,似乎從此有了投入兒童醫療的初心。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升上主治醫師之際,恰逢科室主任想開始發展小兒骨科,因此讓他去加拿大、美國、奧地利等地學習。

田英俊說,就骨科醫療而言,小孩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,孩子與孩子的骨頭不斷成長,因此治療起來得有不一樣的思維,必須花更多時間去學習。

舉例來說,肘內翻或肘外翻是兒童肘部骨折常見的併發症,不僅使活動受限、影響外觀,還會神經因骨骼變形導致的壓迫與牽扯造成慢性神經病變,因此需要肘部矯正切骨手術加以治療。

不過,早年針對手肘外翻變形,一般會透過手術從外側切掉一塊楔形骨頭,雖可達到矯正目的,卻因為缺一塊骨頭而無法固定,更令人擔憂的是手術進入的位置易造成內側神經的傷害,「每次做完手術都膽戰心驚」;另外,早年的手術方法,會讓傷口出現在很明顯的地方,孩子寫字時傷口朝上、立正時傷口朝前,旁人都看得到。

1998年左右,田英俊為此研發的「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」有效改善上述缺點。這項手術方法2000年起陸續受國際骨科期刊好評,獲國家品質獎標章,也獲骨科教科書引用,如今已是臨床上治療肱骨骨折的常見方法。

田英俊參與建置的脊髓肌肉萎縮症跨領域治療團隊,也是今日獲頒兒童醫療貢獻獎的重要事蹟之一。他說,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二型的孩子,孩子脊髓運動細胞會自動死亡,導致肌肉沒有力量、終其一生得坐在輪椅上。孩子坐久容易發生脊柱側彎,並伴隨肺部擠壓、肺活量降低、經常一感冒就因肺炎住院。這群病童相當瘦弱,對他們來說,改善脊椎側彎與呼吸窘迫症狀的手術造成的傷口很大很長、導致出血量多,因此出現併發症的風險相當高。

有鑑於此,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組織一個提供連續性照護的醫療團隊,讓這群孩子先接受小兒骨科醫師評估手術效果、小兒麻醉科醫師評估手術風險與出血量。手術後由小兒心肺科照料,出加護病房後由小兒神經與小兒復健科照顧,再會診小兒營養、小兒心理團隊。至今成功完成56例手術,病例數高居世界醫療中心之冠,更重要的是,「沒有一個孩子在術後出現併發症」。

董庭吉是接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的肌肉萎縮症患者之一。田英俊說,董庭吉與哥哥都是肌肉萎縮症患者,家裡無法送他去上學,直到國中後,董爸爸向高雄市教育局申請在家教育,家裡終於來了高師大的實習老師教他上課。董庭吉兩年內就修完國中課程,高中考試一舉成狀元,在媒體大幅報導後,社會局派人接送他到高中上學,那是他第一次參與學校生活。

高中成績優異的董庭吉後來被保送中山大學電機系,一路唸到博士、考過高考,如今在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上班。這樣的表現對健康的孩子來說都相當不容易,可以想見他的努力。

「小兒骨科雖然不是最熱門的骨科次專科,可是一路走來,看著病童一直成長、一直變化,像是庭吉,你看他的身體有這麼巨大的障礙,但生命韌性卻極其堅強。這些為生命堅持、奮鬥不懈的孩子,都成為我們很好的學習對象。」

常用連結

Go to top